我的印象,国产明信片和邮票文化大同小异,它是一种经典文化形式:明信片上的内容虽可以是风景,是人物,是文物,但无一例外的都是已经时间历史定评,是经过文化沉淀和现实有一定距离的美妙风景、杰出人士、奇特文物,否则,上不了明信片。不料,近日得到一本新画册《旧梦重惊——清代明信片选集》(广西美术出版社),却一下子将我的明信片文化观念打翻:有一种新闻明信片——以新闻事件为图案的明信片——可能比某些经典文化明信片更有意义。
我见到不少“老照片”性质的百年中国图史之类的画书,其中偶有几幅关于清末处决犯人的现场照片,虽然只是行刑之前一手拉犯人辫子、一手扬刀的场面,已教人够惊够悲的了。然而看了《清代明信片选集》,才知那些都只是序幕镜头,真正的一人倒地,尸首两分,囚犯高悬,刽子手挥舞尖刀,汉子双乳双腿挖肉成洞的凌迟,种种清代酷刑实景,尽在这《清代明信片》中。此画册共收300帧清末新闻图片,其中关于凌迟、砍头(身首分离)、悬首、弃尸街头、木枷脚枷,千刀万剐,枪决乱兵等刑戮纪实现场的图片,就有20多帧,此外便是“光绪下葬”、“鸟市上的侏儒”、“嫁往新加坡的广东新娘”、“德国士兵向义和团开枪”、“离汉口10公里处革命军士兵的尸体”、“中国皇帝召见各国使臣”、“中俄战争中日军给俄国伤兵喝水”等新闻奇景。一册《清代明信片》,宛如新开掘一个地下“马王堆”,让我们看到了不少关于百年前真实中国的历史文物。
这些百年前的清末新闻明信片,正面是中国的“新闻图片”、背面是洋人的礼仪字母(当年老外竟以这样的方式给予亲朋贺年问好),初读让人备感委屈,当年的中国人怎么就如此愚昧呢?衣冠楚楚的刽子手,一刀一刀割人肉,竟连眉头也不皱,而旁边的市民看客,竟有哈哈大笑的,不说人道主义没有,又哪有一点人性呢?这是人么?是中国人么?如果是文字记述,大可怀疑,可这是实实在在真真切切的黑白照片——呵,照片,这才是人类最有力的思想记录,它让你无可辩驳、无可回避。
如果当初没有一种以新闻制作明信片的文化观念,那么今日我们就绝不可能看到这些珍贵的历史照片了。由此,我既深深感谢两位欧洲华裔科学家方霖、北宁,是他们花几十年功夫辗转世界各国搜集这些散失的清代明信片;感谢广西美术出版社责编苏旅和出版人甘武炎,他们独具慧眼,精心出版了这册独一无二的奇书。
读罢《清代明信片》,先前读鲁迅《阿Q正传》、《药》等小说的费解处,一一水落石出。图片不可替代的功能,我们也许忽视太久了。